发布日期:2020-05-19
我们可以“逃离”原生家庭的影响吗?+ 查看更多
我们可以“逃离”原生家庭的影响吗?
+ 查看更多
发布日期:2018-09-20 11:12
这么多年,我一直在留学咨询行业工作,接触到许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。渐渐地我养成了一个习惯,就是对“人”特别感兴趣。我很好奇一个人曾受到过哪些影响,又是如何成长为现在的样子的。
在与很多同学的沟通中,我发现,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。
前段时间,我认识了一位同学。他在美国读本科,暑期回到国内实习。这位同学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,将来想做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。后来,我得知他的父亲是国内一家顶级券商投行部的总裁,身居要职。我很好奇地问他,“为什么你不想像你父亲一样进入投行呢”?
要知道,投行是很多人最向往的工作。一想到的投行,大家就会想到高大上,光鲜亮丽,收入不菲。这位同学在国内有他父亲这样的前辈,还有强大的人脉资源,应该可以轻松进入投行工作,但是他却选择了别的行业。
他告诉我,从上小学开始,他爸爸就跟他讲很多关于工作的事情。长大后,他也看到父亲对于事业十分投入,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工作占满了,很难兼顾家庭。这种忙碌的状态对家庭来说是一种缺憾。所以,他并不想像父亲一样从事投行工作。
后来,我们聊到他对未来的规划。他希望做管理咨询,进入麦肯锡、BCG这样的公司。我笑着告诉他,这些咨询公司的工作量可不比投行少啊。他就笑了,说好像是这样的。但即使这样,他还是坚持不去投行。
这位同学马上就要读大四了,他说自己每天的生活都非常紧张忙碌。可以看到,他的google calendar上每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。前几天,他妈妈还催问他,什么时候回家。希望他不要整个暑假都在实习,能留出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家里待一待。结果,他还是工作到了最后一天,只能回家待半天,第二天就要飞回美国的学校。
听到这番描述,我很诧异。我说,“你有没有想过,你现在的生活方式,其实跟你爸爸是一样的啊。”
他听到这句话,愣了一下。
显然他并不想过他爸爸那样的生活,但是不知不觉中,他却也在往同样的方向走去,并且引以为豪。
很多时候,我们会突然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。而且不论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,我们似乎都很难逃离这些影响。
我自己也是一样。我和我姐姐属于完全不同的性格,也有着非常不同的人生轨道。但不知为何,我们最后好像都变成了我们父母的样子。我和她都算是把事业放在了第一位,正如曾经的爸妈一样,同样也意味着,我们也同我们的爸妈一样,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要做出取舍。
有时候我会想,难道一个人真的无法逃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吗?
我没有答案,但我觉得事情一定不是绝对的。至少,我们能对此拥有正确的认知。小的时候我们无法选择,无法判断。但长大后,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家庭的不同,也能反思自己的家庭是什么样的,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。有了这个认知之后,我们就能客观地去看待它的好坏,有意识地去规避不好的影响。
这位同学告诉我,现在他时不时就会记下,他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要具备的哪些技能。每想到一个技能,他就会记在手机上。他还把记录下来的笔记拿给我看。
我被惊到了,一个二十二岁的男生,就能有如此的前瞻性。让我这样一个四十多岁的人都觉得自叹不如。
他从现在开始就记录自己对教育孩子的心得,这在同龄人中,应该是很与众不同的做法。但我相信,这是他出于潜意识做出的努力,我也相信这样的努力是有意义的。毕竟,当我们能意识到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的那一刻,我们就拥有了与之共处和自我纠正的可能。
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在前往芝加哥的飞机上,接下来我会开始长达一个半月的出差生活。我不得不承认,这种完全投入在工作的生活是我所向往的,也能给我极大的快乐和满足。不过,我打算每天坚持给Peyton和Trey写一封信,和他们分享我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。
这算是我在自我纠正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吧!与各位共勉。
在与很多同学的沟通中,我发现,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。
前段时间,我认识了一位同学。他在美国读本科,暑期回到国内实习。这位同学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,将来想做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。后来,我得知他的父亲是国内一家顶级券商投行部的总裁,身居要职。我很好奇地问他,“为什么你不想像你父亲一样进入投行呢”?
要知道,投行是很多人最向往的工作。一想到的投行,大家就会想到高大上,光鲜亮丽,收入不菲。这位同学在国内有他父亲这样的前辈,还有强大的人脉资源,应该可以轻松进入投行工作,但是他却选择了别的行业。
他告诉我,从上小学开始,他爸爸就跟他讲很多关于工作的事情。长大后,他也看到父亲对于事业十分投入,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工作占满了,很难兼顾家庭。这种忙碌的状态对家庭来说是一种缺憾。所以,他并不想像父亲一样从事投行工作。
后来,我们聊到他对未来的规划。他希望做管理咨询,进入麦肯锡、BCG这样的公司。我笑着告诉他,这些咨询公司的工作量可不比投行少啊。他就笑了,说好像是这样的。但即使这样,他还是坚持不去投行。
这位同学马上就要读大四了,他说自己每天的生活都非常紧张忙碌。可以看到,他的google calendar上每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。前几天,他妈妈还催问他,什么时候回家。希望他不要整个暑假都在实习,能留出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家里待一待。结果,他还是工作到了最后一天,只能回家待半天,第二天就要飞回美国的学校。
听到这番描述,我很诧异。我说,“你有没有想过,你现在的生活方式,其实跟你爸爸是一样的啊。”
他听到这句话,愣了一下。
显然他并不想过他爸爸那样的生活,但是不知不觉中,他却也在往同样的方向走去,并且引以为豪。
很多时候,我们会突然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。而且不论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,我们似乎都很难逃离这些影响。
我自己也是一样。我和我姐姐属于完全不同的性格,也有着非常不同的人生轨道。但不知为何,我们最后好像都变成了我们父母的样子。我和她都算是把事业放在了第一位,正如曾经的爸妈一样,同样也意味着,我们也同我们的爸妈一样,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要做出取舍。
有时候我会想,难道一个人真的无法逃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吗?
我没有答案,但我觉得事情一定不是绝对的。至少,我们能对此拥有正确的认知。小的时候我们无法选择,无法判断。但长大后,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家庭的不同,也能反思自己的家庭是什么样的,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。有了这个认知之后,我们就能客观地去看待它的好坏,有意识地去规避不好的影响。
这位同学告诉我,现在他时不时就会记下,他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要具备的哪些技能。每想到一个技能,他就会记在手机上。他还把记录下来的笔记拿给我看。
我被惊到了,一个二十二岁的男生,就能有如此的前瞻性。让我这样一个四十多岁的人都觉得自叹不如。
他从现在开始就记录自己对教育孩子的心得,这在同龄人中,应该是很与众不同的做法。但我相信,这是他出于潜意识做出的努力,我也相信这样的努力是有意义的。毕竟,当我们能意识到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的那一刻,我们就拥有了与之共处和自我纠正的可能。
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在前往芝加哥的飞机上,接下来我会开始长达一个半月的出差生活。我不得不承认,这种完全投入在工作的生活是我所向往的,也能给我极大的快乐和满足。不过,我打算每天坚持给Peyton和Trey写一封信,和他们分享我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。
这算是我在自我纠正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吧!与各位共勉。


18年父亲节我们一家在北京后海。因为大家平时都忙很少能见到,所以每次相聚就会格外珍惜。在一起的时光永远是快乐的。